【导读】本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: 以朴素的语言,平和的心;立足于人性 、理性的角度;从“赡养者”到“被赡养者”自身因素剖析,较为深入细腻地分析了赡养父母的实际困难,这就需要子女们更得具有“一颗亲情支配下的良心”、“一颗感恩的耐心”、“一颗淡定的平常心”。
养老问题就是一个民生问题。它不可避免地摆在每个家庭的面前,如何赡养孝敬老人、给老人一个安定幸福的晚年生活,让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,是社会安定的需要,也是国家实现最终目的的需要。但是不随人意的虐待老人的惨剧时有发生,它与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极不协调,这既有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的因素,也有社会风气被“铜臭”熏染带来的灾害,尊老爱幼,孝行天下的优秀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被大量的丢失,民风日下已是不争的事实。很多善良的有责任心的有识之士,都对此现状严厉谴责和呼吁过,社会在重视反思,人们已经开始醒悟。
但除了这些大环境的原因之外,作为组成社会大家庭的个体单元,也有一些共性的不可忽视的小问题,那就是:“赡养老人确实和抚养孩子不一回事儿,有其自己的特点和难处。”
我有时候也和同事以及朋友谈到此事,大家比较相同的观点就是:“养老与抚小除了是责任和义务之外,赡养老人还要有比抚养孩子付出更多的亲情良心,爱心、道义、耐心和平常心。”
从人的自然生理及心理角度讲,为人父母的都知道,当我们初为人父人母开始,一直到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时候,大都是人的精华时期,年轻力壮之时,按照人类的天然始性,怀着对孩子的期望和天生的舔犊之情,父母都会倾尽心血抚育子女,盼子女长大成人,因为那是一项充满光明前途和显著成绩的“事业”显而易见,所以我们心甘情愿的付出。
可当我们要面临养老问题时,基本上已到中老年时期,体力和精力都不再具有优势,再加上各自的家庭负担,因此对如何担负养老的担子,往往会有各自的心理活动。毕竟当老人真的需要我们时,大都是他们已经不能胜任自我服务之时,肯定会有很多的麻烦要解决。因此,尽赡养义务时可能会隐藏着一些被动的因素。
从用力程度上讲,老人没有孩子好照顾。养孩子是看着他一天天长大,一天天有本事,让人充满希望,感觉身心相对轻松。而被服侍的老人年老体衰,行动不便,是越来越没本事,伺候的困难比较大,照顾起来特别费力。特别是卧床不起和不能自理的老人,换洗衣服,洗澡擦身,照顾大小便等等,都很费劲儿的,一个人可能都拉不起来他(她),比照顾孩子累。所以两者虽都是尽义务,出现的结果是不同的,人们常说的“床前没有百日孝”也和此有关吧。这就是现实。
再则还有这样的不同。那就是,养育孩子时,孩子不听话可以进行各种调教,甚至动手揍他们,以解心中的一时之气。但对待老人绝对不能那样做。可老换小,老人有时也会像小孩子一样执拗,也有不讲道理的时候,而我们不可能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,因此就不免心里郁闷,如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压力,也会形成逆反心理,其结果就是会把一些过激的“刀子嘴”行为表现在对待养老的问题上。这种现象的产生,不仅让养老者感到出力不讨好,不愿再尽职责,也很伤老人那颗不堪负重的心,旁观者也会批评指责,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其他的家庭矛盾。有关这样的事例,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,一般没有亲历者,很难理解。
综上所述,赡养老人如果没有一颗亲情支配下的良心,没有一颗道义约束的善良心,没有一颗感恩的耐心,没有一颗淡定的平常心,做好此事何其难!
当然我这是大题小做了,即使有千万种理由,对待父母老人也应当尽自己的赡养义务。
待续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