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荀子·子道》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鲁哀公曾经问孔子:“做儿子的,不论错对,完全听从父命,就是孝子吗?做臣子的不辩是非,一味尊从君命,就是忠臣吗?”问了几遍,孔子都没有回答。
孔子后来外出途中又拿这话问子贡:“过去,鲁哀公曾经问我:‘做儿子的,不论错对,完全听从父命,就是孝子吗?做臣子的不辩是非,一味尊从君命,就是忠臣吗?’问了几遍,我都没有回答。 你认为这话怎么样?”子贡说:“做儿子的,听从父命,就是孝子;做臣子的 尊从君命,就是忠臣。您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回答呢?”
孔子一声叹息:“年轻人哪,见识短浅,你不懂啊!过去,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,如果有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,那么国家的疆土就不会削弱;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,如果有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,那么江山社稷就不会有危险;拥有百辆战车的家庭,如果有两个敢于诤谏的家臣,那么族宗家庙就不会毁灭;做父亲的,有敢于诤谏的儿子,就不会行无礼之事;做士人的,有敢于诤谏的朋友,就不会有不义之举。所以,做儿子的,不论错对,完全听从父命,怎么能算是孝子呢?做臣子的不辩是非,一味尊从君命,怎么能算是忠臣呢?这就要分析鉴别他们所做所为,对的才听从,只有这样,才算是孝,才算是忠。”
原载于《中国孝顺网》 2010年8月13日 重编 寒江叟
评论